|
|
 |
蒙醫學簡史 |
 |
醫學的發展,與其所處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密切相關。自古以來,蒙古崐族人民過著逐水草而游牧、狩獵的生活。常年與寒冷、潮濕、風雪等自然災害和疾崐病的斗爭中,不斷積累醫療實踐經驗。在此基礎上,吸收了藏醫及印度醫學的部分崐基本理論,并結合當地民間療法和漢醫知識,形成了獨特的民族醫學-蒙醫學。蒙崐醫學既是蒙古民族豐富的文化遺產之一,也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寒冷和北方,應用火來取暖以至治療疾病,火是蒙醫早期的醫療經驗的重要內崐容!稘h書.李廣蘇武傳》載有用溫火燒地穴加上其他療法,以治療蘇武自殺而半崐日后使之復蘇的辦法;《武威漢代醫簡》也有用白羊矢燒坑熏灼治病的方法!度龒妵荆褐尽访鞔_提到烏桓的鮮卑人有疾病“知以艾灸,燒石自熨”。由于蒙古人崐主要食用牛、羊、馬、駝等動物的肉、乳等食品。所以,對這些動物產品的醫療作崐用,有較多的了解。特別是對醫治不消化癥有了相當豐富的經驗。蒙古族民間有個崐古老的諺語:“病始于消化不良,藥始于開水”,根據傳說和《內經》、《圣心八崐部醫法秘書》等古書的記載,都說明這一時期對飲食、氣候及環境和疾病的關系已崐有了一定的認識,尚沒有系統醫學,只是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積累了一些零散的崐醫學知識。如對疾病的初步認識和簡單的預防或醫治方法等。大體反映了在春秋以崐前的遠古時代,隨著人類生產進步發展過程,蒙古族中已逐漸產生了醫學的萌芽,崐僅從上述二個被記載的經典年代算起,也有二千七百多年的歷史了。史實說明,早崐在公元前幾世紀,北方游牧民族就創造了自己獨特的醫療技術?僧惍敃r蒙古族還崐沒有自己的文字,故沒有專著流傳下來。自古以來,飲食療法在蒙醫學中占有很重崐要的地位。最早應用于食療的飲料,主要的要數酸馬奶了。這是用馬奶酵制的一種崐飲料。蒙古人自酵自飲酸馬奶歷史久遠,即遠古開始從事畜牧業和擠奶勞動,就已崐發明發酵技術。七百余年前成書的《蒙古秘史》中就有有關酸馬奶的記載。如成吉崐思汗十代祖先索端察爾“每日必至,索求酸馬奶喝”。用酸馬奶治病,從現在有史崐料來看,元在元代以前。如《蒙古秘史》中亦有元代以前給受傷大出血昏厥的人喝崐酸馬奶以救治的記載。蒙古人酵制酸馬奶的技術和用酸馬奶治療之事,在元代即已崐馳名國外,如國外一些史學文獻里描述:“忽迷思(即酸馬奶)為蒙古游牧民習用崐之飲料……忽迷思可以久存,相傳其性滋補,且謂其能治瘵疾”。關于酸馬奶及馬崐奶之功效,在歷代蒙醫醫箱中均有記載。早在14世紀《飲膳正要》里,對馬奶的性、崐味、功能等別有詳細記載!睹舍t藥選編》云:“馬奶能養肺祛關節赫依病”、鮮崐酸奶味酸澀,性輕,能升發胃火,除濕化瘀,健脾開胃,治痔瘡,小便艱澀及諸 崐般腫脹”。以酸馬奶、酪酥等作為藥物,早已傳入內地漢族地區。如《北史》曾說崐突厥人“飲馬酪取醉”;《新唐書》也載有北狄“資重酪以食”!榜R酪”、“重崐酪”,都是指的酸馬奶。有關蒙醫學最早有記載的醫著,算是中醫名著《素問·異崐法方宜論》了,其中說:“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崐其民東野處而乳食,藏寒生病,其治宜灸,故灸 者亦從北方來!边@里的北方,崐即包括古代蒙古族人民聚居的蒙古高原在內。說明灸 療法可能是北方蒙古族早期崐常用的治病方法。公元753年,西藏醫學家宇妥·元丹貢布所著的《四部醫典》里崐,也有“蒙古灸”的記載。關在《宇妥·元丹貢布傳略》一書中提及“蒙古放血療崐法”。這些情況也說明,早在公元12世紀以前,居住在蒙古高原的北方游牧民族就崐已經積累了一定的醫療經驗和藥物知識。
13世紀初,元太祖成吉思汗統一全蒙古民族以后,同國內各史弟民族,特別是崐同漢族與藏族之間的往來更加密切,并與印度、阿拉伯和歐洲等國家和地區的通商崐及文化交流也隨之開始。于蒙古民族的經濟文化也得以發展,有了手工業,創造了崐蒙古文字。蒙漢兩族醫藥很早就有交流。隋·巢元方《諸病源侯論》(約610年)崐中就載有很多北方民族的醫療衛生知識。許多北方少數民族醫家則致力于研究漢醫,崐并介紹到蒙古地區。如宋《圣濟總錄》(約1126年)在南宋時即已散佚,后由“夷崐狄”所存的抄本得以保存。遼代的耶律庶成則把一些漢醫學的方脈書譯成少數民族崐文字,廣泛傳播。還有直魯古寫出《脈訣針灸書》一卷受到中原人民的重視,在明崐人陳弟編的《世善堂藏書目錄》中仍有著錄。
常年馳聘在廣闊草原上的古代蒙古人,經常發生戰傷、摔傷、骨折等外傷,客崐觀現實要求他們不斷摸索治療這些病癥的方法。對骨折、脫位的手法整復、放血、冷熱崐罨法、針刺、灸 ,以及傷口的燒灼療法和重傷者的腹罨療法,也就是對外傷休克崐的搶救(即把;蝰橊劦母骨黄书_,將傷者放入,利用其溫施療)等,均為早期蒙崐醫的重要內容之一。12~13世紀,蒙古人受傷時,常用燒紅的鐵燒灼傷口。如《蒙崐古秘史》記載:一次斡闊臺頸脖中箭,其部下孛羅忽勒將傷口凝結的血塊用嘴咂去,崐然后用燒紅的鐵給以烙治傷口。在元代,飲食療法得到進一步系統的總結和發展。崐著名的元代宮廷飲膳太醫、蒙古族營養學家忽思慧所著的《飲膳正要》中,記載大崐量的蒙古族飲食衛生及飲食療法的內容。如蒙古人常用的馬奶、牛骨髓、乳酪及飲崐食營養衛生的內容,在該書中占有相當的比重。此書在祖國醫學營養中占有重要的崐歷史地位。元代蒙醫學家沙圖穆蘇用漢文撰成《瑞竹堂經驗方》書中反映出蒙醫學崐的方劑較多,該書所載方劑達數百首,其中有些方劑實用而有效,至今仍為醫家所崐樂用,如《八珍散》、《四味香附丸》等方劑,均出自該書。用藥方面,在《元史》崐里,載有1226年在蒙古軍中流行瘟疫時,曾用大黃根醫治之事。內蒙古特產藥材肉崐叢蓉,在《長春真人西游記》、《飲膳正要》、《瑞竹堂經驗方》和《本草綱目》崐等書中都有詳細記載。用沙漠中生長的地錦草乳汁治療創傷的方法,至今仍在應用。崐森林地帶的蒙古人對草藥的知識尤為豐富。如14世紀,拉西德丁所著的《史集》中崐記載:“兀刺速惕、貼良古惕和客思的迷等這些蒙古部落的人,不但熟悉蒙古藥劑,崐并以蒙古療法醫病之事,頗有盛名”。隨著與國內各兄弟民族和阿拉伯、印度以及崐歐洲國家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不斷發展,蒙古肉蓯蓉和動物性藥物傳到內地和國外;崐同時,內地和外國的藥物也傳入蒙古地區,促進了蒙藥的發展。特別是回回、維吾崐爾等民族和阿拉伯地區的藥物大量進入蒙古地區。元代(1292年)在現在之內蒙古崐錫林郭勒盟正藍旗所建的避暑行宮設立了“回回藥物院”,給蒙古人以學習上述藥崐物知識的機會。于13~14世紀寫成的《回回藥方》共36冊,作者尚不明,在第34冊崐里載有蒙古外科手術、正肌療法等。
14世紀,蒙古族翻譯家沙拉布僧格,將古代印度巨著《金光明最盛王經》從維崐文、藏文譯成蒙文。在該書第24章里摘述《圣心八部醫法秘書》中的“平息由赫依、崐希拉、巴達干引起的疾病和聚合性病癥的理論”。隨而古代印度醫學的部分基本理崐論初次傳播于蒙古地區。16世紀,明代中、末葉,隨著西藏喇嘛黃教輸入蒙古,藏崐醫也隨之來到蒙古地區。1576年,藏醫經典著作《四部醫典》傳到蒙古。印度佛教崐巨著《丹珠爾經》于17世紀末被譯成蒙文,其中包括古代印度醫學巨著《壽命吠陀崐或阿輸吠陀》(八支心要集Ayur-veda)。以上幾部書,在蒙醫的發展史上起著重崐要作用。如上所述,蒙醫吸收了藏醫學及印度醫學的以陰陽、五元學說為基礎的赫崐依、希拉、巴達干的三根理論和七要素理論及臨床治療以及漢醫知識,結合蒙古地崐區的特點和民間療法,創造性地加以改造和發展。在18世紀,已經形成了包括寒熱崐癥理論為主導的獨立的理論體系。當時,涌現出許多著名醫學家,編寫注解和補充崐《四部醫典》的醫學著作以及其他醫著,對蒙醫學的發展做出很大貢獻。舉數例說崐明如下:(1)在《四部醫典》里,對寒熱癥,雖提出“所有疾病歸納起來有寒熱兩崐類”的觀點,但沒有專題敘述“寒癥”的篇章。18世紀,蒙古族醫學家伊希巴拉吉崐爾,將《四部醫典》的理論同好發寒癥之蒙古地區的特點和蒙古傳統醫學的《寒癥》崐理論加以結合,在他所著的《甘露四部》中,把“寒癥”與“熱癥”兩章列在“十崐要癥”的首位,并寫了“寒熱相搏”、“寒熱互相轉化”等數章,豐富發展了寒熱崐癥理論。(2)關于六基癥。在《四部醫典》里,把病癥只歸納為寒熱兩類,而未提崐為六基癥。伊氏的《甘露之泉》一書,系一部蒙醫學基礎理論經典著作,對生理、崐病理、診斷、治療原則和治療方法以及藥方等,從理論上進行精辟的闡述。并在該崐書里提出“六基癥”的理論。即“在赫依病、巴達干病三者,又加上血病、黃水病崐和蟲病三者則為六基病”。又在《甘露點滴》一書中,伊氏進一步明確提出:“臨崐癥疾病可歸納為赫依、希拉、巴達干各自為患為三癥;雙雙相合則亦三癥;三者相崐合則為一癥,共為七癥。然而,最主要的還是六基癥”。也在同書中,重點論述臨崐癥各科疾病的診斷、治療外,還復加了腹匯劑等七種療法和溫泉浴等外治以及藥方崐的知識,進一步補充了“六基癥”理論。于是以此觀點為理論指導,以陰陽五元學崐說為基礎的三根、七素理論、寒熱癥理論、臟腑理論、六基癥理論,得以更完善和崐系統化。
外科學方面的理論和技術也有很大發展。如明代蒙醫、杰出的手術家綽爾濟墨崐爾根,對糾正四肢不能屈伸的關節脫位、骨折等,常能手到病除,整復如舊。在《崐盛京通志》中高度評價他的醫術:“精通醫術,經其醫治起死回生者不計其數!睄娡舍t覺羅·伊桑阿,采用冰凍麻醉法,切開整復粉碎骨折,使其聯綴,然后用崐桑白線縫合,效果很好。他還招收了許多徒弟,在傳授醫術方面進行嚴格訓練,作崐出很大貢獻。雍正六年(1728年),俄羅斯還派遣子弟,向他學習了蒙古正骨術。崐伊希巴拉吉爾把蒙古正骨術、創傷醫治術等傳統醫療經驗與藏醫學理論加以結合編崐寫了很多文章。如在《甘露四部》中,他詳盡地論述了“創傷醫治術”、“骨傷療崐法”、“脫臼復位術”和蒙古正腦術“等的理論與實際操作內容。
在藥物學方面,蒙醫學家們創造了適合于本地區實際情況的獨特的配制法、用崐藥法等。同時還吸收了漢藏等兄弟民族的藥物學理論知識,使自己的藥理學理論更崐加完善和發展。在17~18世紀,涌現出很多著名的藥物學家和方劑學家。當時,伊崐希巴拉吉爾撰寫的《認藥白晶藥鑒》一書,是內容比較豐富的蒙藥學著作。其中把崐藥物按寶物類、草藥類等分成八大類,收錄801種藥,并把每種藥物的形態、性味崐、功能及入藥部分等,都作了解釋,又寫進藥浴、礦泉、溫泉療法等內容。18世紀,崐藥物學家羅布僧蘇勒和木板書撰寫了《認藥學》四部書,即《珠寶、土、石類認藥崐學》、《木、湯、滋補類認藥學》、《草類認藥學》、《鹽、灰、動物產品認藥學》崐。該書等主要描述了藥物的形態,為認藥、采藥和研究藥物提供了依據。17~18世崐紀,《本草綱目》和《保產機要》等漢醫藥書籍被譯成蒙文并得到廣泛傳播于蒙古崐地區,對學習和吸收漢醫藥學知識方面,起到很大作用。17世紀,蒙醫學家羅布桑崐丹增扎拉散撰寫的《瀉劑提要及制寒方劑》和《25種方劑》兩部分,反映了蒙古地崐區多發寒癥的特點。18世紀,關布扎布編者的《藥方》,是以蒙藥驗方為主,兼收崐印度、漢、藏、回等藥方的一部書。19世紀,蒙藥學家占巴拉道爾吉撰寫了《蒙藥崐正典》,這是一部比較完整的蒙藥學經典著作。該書糾正了過去對藥物的誤認和給崐草藥隨意起名,以及錯用漢名等混亂現象。全書共分八部二十四類,收載879味藥崐,詳細說明了每味藥的產地、形態、性味、功能、入藥部分、采集時間、炮制法等,崐并分別用蒙漢藏文名詞并列對照,還附有579張圖。19世紀,蒙醫學家明如勒·占崐布拉卻吉丹增璞仁來所著的《蒙醫金匱》,是一部較為完整的蒙藥方劑學巨著。收崐載內、外、婦、兒、五官科及傳染病、熱病等臨床各科的200種藥方。在書中,運崐用醫學理論闡述治療原則、飲食起居護理和外治等的用藥方法。同時,根據蒙古地崐區的特點,創造性地發展了《四部醫典》的部分理論。如把赫依病的病勢分成三型,崐論述了治療他們的大中、小三種滋補劑的功能及其應用法;并分別闡述成 增盛熱崐以及94種眼病及其療法,提出應用酸馬奶治療癭病等很多新觀點和新方法。此外,崐還有蒙醫學家龍日格丹達爾寫的《四部醫典》中難詞進行注解。
對疾病的診斷方面,有奠基于《四部醫典》理論的,以問、望、切三診為主的崐診斷學。18世紀,羅布僧蘇勒和木寫的《脈診概要》和伊希巴拉吉爾寫的《甘露之崐泉》一書中“診病之法”章里所述的“切脈、檢尿、問診、憑經驗診察、舍取診察”崐等五種診察法;伊氏之《白露醫法從新》一書中的外傷和脫臼的診察法,又《甘露崐點滴》中的“蒙古正腦術”等,都是把傳統診病方漢與理論相結合的產物。又如19崐世紀,蒙醫學家羅布桑卻因泊勒編著的《蒙醫藥選編》一書,以臨床各科疾病的診崐治為主,包括基礎理論、藥物、術療等綜合性醫著。20世紀,蒙醫學家吉格木德丹崐金扎木蘇編者的《觀者之喜》一書,主要介紹診斷知識,兼論單味藥的性能及臨床崐各科疾病常用的驗方等。19世紀末,蒙醫學家伊喜丹增旺吉拉編者的《珊瑚驗方》崐一書,以臨床各科疾的診治為主,并收載藥物炮制法。以上醫著,對疾病的診斷,崐均有專章論述。
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提高和理論體系的更加完善,逐漸按人體的結構和疾的種崐類,進行分科。如伊氏的《白露醫法從新》,是一部以臨床各科為主的經典著作,崐全書分內科、熱病科、傳染病科、五官科、臟腑病科、婦科、兒科、雜病、胎瘡、崐外務、、突發病以及各種中毒癥等十三個大科。并附有脈診、尿診、腹瀉劑、脈瀉崐劑、涌與藥須知、藥物炮制法和灸 針刺、放血穴位等內容。在數百年前,蒙古人崐首先發現鼠疫的傳染源之一的野生嚙齒動物旱獺,故稱鼠疫為旱獺疫。伊氏寫進《崐白露醫法從》城。書中還以“漢醫治療及經驗種種”為題,介紹了漢醫治療十幾種崐疾的經驗和療法。
醫學教育方面,古時沒有管理醫學教育的行政機構,教育主要以由祖父輩傳授崐于子孫,或者拜 師學習的方式繼承的,后來明末清初,象綽爾濟黑爾根、伊桑阿崐等名醫,以帶稈弟方式培養自己的繼承人。17世紀以后,隨著喇嘛黃教的傳布,蒙崐古各地修建很多寺廟,較大的寺廟里設立叫“滿巴拉倉”的蒙醫學校,如遼寧省阜崐新縣蒙古勒金格根廟的喇知學校、伊克昭盟鄂托克旗阿爾巴斯山的滿巴拉倉等,都崐是清代較早成立的蒙醫學校。有了這樣的“滿巴拉倉”之后,開始進行有組織有系崐統的醫學教育。這種學校,雖然隸屬于寺廟,且有佛學教育的形式,學員亦皆為喇崐嘛,但在當時歷史條件下,無疑成為醫學教育的基地。為蒙醫學的繼承和發展起到崐應有的積極作用。如近代著名的醫學家多數出自這種學校。
解放前,蒙醫一直受到歧視、排斥、扼殺,使蒙醫藥學遭受極大的摧殘,蒙崐醫被看做原始庸醫、迷信傳播者而被剝奪看病的權利,毫無社會地位。蒙醫藥學幾崐臨滅亡的境地。
新中國成立之后,民族醫學開始受到高度重視,實行發掘、整理、繼承和發揚崐光大的下策以來,蒙醫藥學始得以新生。在內蒙古自治區醫藥衛生事業中,占有 崐獨特的重要位置。建國初期,把分散行醫的蒙醫組織起來,為他們建立門診部、聯崐合診所等民間集體醫療機構,并把部分人建立門診部、聯合診所等民間集體醫療機崐構,并把部分人員安排在自治區和盟、市級醫院工作。從此,蒙醫學真正成為祖國崐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自治區分別在1956年和1958年相繼成立中蒙醫研究所和中崐蒙醫院,現有病床300張,全區各級綜合醫院多設有蒙醫?崎T診和病床,全區共崐有蒙醫研究所和蒙醫醫院35外,病床2000張左右。蒙醫隊伍也在不斷地擴大,F在崐,全自治區蒙醫藥人員3400作人,其中32%在旗、縣以上醫療、科研、教學和衛生崐防疫機構工作,大部分則在農村牧區醫療機構工作。近年來,對蒙醫藥人員也授予崐相應的技術職稱。其他省、自治區蒙古族聚居的旗、縣,亦先后成立蒙醫研究所和崐蒙醫醫醫院,調配具有豐富臨床經驗和有名望的老蒙醫,大力開展醫療和研究工作崐。另一方面,內蒙古/自治區還以舉辦蒙醫學習班、進修班、研究班等形式,提高崐和深 造大批在職蒙醫藥人員。同時,對水平較高的老蒙醫,配備徒弟,培養接班崐人。
自治區還廣泛發知藥人員和群眾,搜集收藏分散在各地的蒙醫藥古藉550余種崐,并組織具有一定的蒙藏文及理論水平和豐富臨床經驗的老蒙醫專家和翻譯、編輯崐人員,對藏文進行翻譯和整理(古代蒙醫著作大都用藏文編著的)。已翻譯出版的崐經典著作有:《四部醫典》、《蒙醫藥選編》、《醫宗要旨》、《蒙醫金匱》、《崐珊瑚寶鑒》、《觀者之喜》、《金光注釋集》、《月王藥診》、《碧光琉璃醫鑒》崐等多種。三十多年來,蒙醫蒙藥人員,編寫出版《蒙藥學》、《蒙漢藏文藥名對照》崐、《肝病治療經驗》、《蒙藥藥理研究》、《蒙醫驗方集》、《蒙醫學基礎知識》、崐《蒙醫醫療手冊》、《蒙醫內科學》、《蒙西醫結合心臟病學》、《兒科學》、《崐蒙藥志》、《蒙醫藥簡編》、《蒙成藥標準》、《臨癥醫藥鑒》、《漢蒙醫驗方》、崐《五種術療》、《蒙醫基礎理論》等多種書。
廣大蒙醫同中西醫并肩戰斗,親密合作,對防治常見病,多發病、地方病和疑崐難病癥以及保護各族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很大貢獻,F在,蒙醫廣泛利用現代自然崐科學成果和現代診察手段,不斷地豐富和革新自己的傳統診斷法。如在自治區,蒙崐中西醫合作,對蒙醫藥學從基礎理論到臨床實踐,進行系統地研究和整理,30余項崐研究課題分別獲得國家衛生部、自治區級科技成果。
教學方面,五十年代后期,在內蒙古醫學院設立中蒙醫系,開始培養蒙醫高級崐人材的正規教育。1979年,成立了以蒙醫為主的民族醫學院,于1987年將該校改為崐蒙醫學院,使之成為培養蒙醫藥人員的獨立的高等學府。
蒙藥方面,過去蒙醫用藥,都是自采自配,既是醫生又是藥師,隨著蒙醫事業崐的發展和各學科的形成,蒙藥也成為獨立的一門學科。蒙藥及藥材的供應,納入國崐家計劃,由醫藥公司統一供銷。全區部分旗、市有了自己的蒙藥廠和蒙藥車間。最崐近在哲盟通遼市建成具有現代化設備的規模較大的蒙藥廠。蒙藥材共1300余種,其崐中50%產于內蒙古,約40%則產于云南、四川、廣東、青海等省及新疆、西藏自治崐區,其余則由印度、泰、馬來西亞、香港等國家和地區進口。
當前,蒙醫學在進一步學習和吸收各兄弟民族醫藥學精華的基礎上,臨床醫療崐技術不斷豐富和提高,并將與現代科學技術結合,成為嶄新的民族醫學,為祖國醫崐學的更加豐富和發展,為增進人類健康,做出應有的貢獻。
|
|
|
 |
|